中华大地0168
红线内外的新生:解码九江2024拆迁背后的安居密码
挖掘机的轰鸣打破了永安乡的晨静,在长河村的田埂上,测绘人员正用仪器标记着新的边界。2024年以来,江西九江多个片区陆续启动征收工作,从经开区的农田到八里湖的村落,这场关乎城市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,每一处红线划定的背后,都藏着土地的新生与百姓的期盼。
此次拆迁的核心版图清晰可辨。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7月下达的批复,经开区2024年度第二批次城市建设用地涵盖永安乡新民村、永安村等4个村,八里湖新区八里湖街道蛟滩村17个村民小组,以及柴桑区港口街镇洗心桥村5个小组,总面积约150.52亩的土地将迎来功能重塑。在蛟滩村的公告栏前,贴着的征地红线图被村民们反复查看,红色线条圈定的范围里,既有世代耕种的农田,也有错落分布的农房。
土地的用途规划彰显着城市发展的逻辑。这批次征收的土地将分别用于城镇村道路、公园绿地、供电设施和城镇住宅建设,从基础设施到民生住房的多元布局,勾勒出九江城西片区的发展蓝图。在现场调查登记时,工作人员拿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着每块土地的属性——水田43.73亩、旱地47.57亩、坑塘水面21.54亩,甚至连0.09亩的河流水面都标注得一清二楚。这种细致源于政策的刚性要求,自2月28日预公告发布后,所有拟征收范围内的抢栽抢建行为均被明令禁止,确保土地现状真实可控。
补偿安置的落地精度,直接关系着拆迁工作的温度。此次征收严格遵循2023年江西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,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足额拨付至村集体后,由村民代表共同制定分配方案。对于地上青苗的补偿,则参照九江市2015年出台的标准执行,水稻、果树等不同作物各有明确核算方式。更让村民安心的是社保衔接政策,根据省市政府相关文件,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保手续同步办理,从土地依赖到社会保障的过渡有了制度保障。
在这场拆迁变革中,个体的故事最动人。80岁的严凤娥婆婆的经历,正是九江拆迁民生温度的缩影。她曾在港务局宿舍的筒子楼里住了几十年,20多平方米的空间挤着6口人,雨天漏雨、夏天闷热是常态。当片区纳入旧城改造计划后,她获得的安置款让全家在沿浔小区购置了新房,春节前搬入电梯房时,老人特意在阳台摆上了最喜欢的盆栽。与严凤娥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杨子巷的刘金枝老人,告别了没有独立厕所的低矮平房,住进敞亮新居的她,如今每天都能在小区花园里和老邻居聊天。
城市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。除了经开区的这批建设用地,九江高铁新区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,柴桑区教体局已协助完成九江一中高铁新区校区的用地拆迁,为项目开工扫清障碍。而在更广阔的层面,随着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推进,九江已被纳入全国近300个支持城市之列,货币化安置与专项资金支持的组合拳,让更多旧居有望焕发新生。
拆迁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,而是一场精密的城市手术。从2024年3月13日启动的土地现状调查,到7月批复后的补偿安置公告,每个时间节点都承载着政策的严谨性。在永安乡的征收现场,工作人员带着政策手册逐户讲解,小到青苗补偿的计算方式,大到养老保险的参保流程,都耐心回应。这种透明化操作,让村民们从最初的疑虑变成了后来的主动配合。
站在长河村的田埂上远眺,即将建成的道路将连通城乡,公园绿地会成为市民的休憩空间,新的住宅将承载更多家庭的梦想。这场拆迁不仅改变了土地的形态,更重塑了生活的模样。正如村民们在安置意向表上郑重签字时的期待,红线之内是过往的记忆,红线之外是可期的新生。九江的城市升级,就在这一次次精准施策与民生关怀的平衡中,稳步向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