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节”假期丁财两旺,九江龙舟扛起了流量担当

九江 更新于:2025-10-11 12:13
  • 端庄优雅春风NV

    刚过去的国庆中秋“双节”假期,南海九江的龙舟文化热潮从白昼延续至深夜——上东锦龙盛会的鼓声震彻西江,源林・九江龙舟公园开园点亮夜空,近千市民围坐共享龙船饭的团圆味,13名“洋扒丁”沉浸式体验“九江佬过大节”,九江双蒸女子龙舟队在广西斩获四金,璜矶社区的火龙沿着“鸟形”路线跃动街巷……

    作为中国首个“龙舟名镇”,九江的假期从未缺少龙舟元素,这里有最深厚的群众基础、最鲜活的民俗传承,但今年这场“传统+现代”“竞技+民俗”“本土+国际”的文化盛宴,再次让人追问:同样是龙舟文化,为何九江能走出不一样的路?

    九江龙舟扛起了流量担当。张凯权 摄

    一场龙舟文化的全民狂欢

    这个假期,九江的龙舟文化活动以“全时段、多维度、广覆盖”的特点,成为南海文旅市场一道亮丽风景。从竞技赛事到民俗体验,从文化地标揭幕到音乐会,每一项活动都紧扣龙舟核心,却又各具亮点,勾勒出九江人“以龙为乐”的生活图景。

    10月1日清晨,九江涌率先沸腾——2025年第43届上东锦龙盛会传统龙舟锦标赛拉开帷幕,40余条龙舟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汇聚,创新推出的“传统龙舟+氢能游艇”跨界巡游,让木质龙舟的古朴与现代游艇的科技碰撞出别样火花。赛事设立“传承组”与“公开组”,既保留上东本土龙舟文化的根脉,又吸引外来高水平队伍竞技,参赛人数逾千,规模创历年之最,吸引线上线下超100万人次关注。

    当天下午,源林・九江龙舟公园迎来了开园仪式。这座占地75亩的主题公园,仅用7个月就实现从“图纸”到“实景”的蜕变,刷新九江民生项目建设速度。“点睛园”的圆形广场形似“龙目”,象征城镇活力;“游龙河”串联现状河涌与待建的4条500米国际标准龙舟赛道,为未来赛事埋下伏笔。本地热心企业家关杰初伉俪将公园“金钥匙”交给九江镇政府,承载着乡亲“反哺家乡”的深情。

    “食过龙船饭,龙精又虎猛”,这句俗语在当晚化作现实。公园内的“国庆欢乐龙船饭”主会场吸引近千市民围坐,西江鱼虾的鲜、桑园围稻米的香,搭配音乐会的文艺表演,满是“团圆味”。

    九江这场狂欢还彰显出“国际范”。13位来自美国、英国、俄罗斯等国的“洋扒丁”,沉浸式体验扒龙舟、切烧猪等民俗,英国小伙Billy直言:“之前不懂龙舟的文化分量,现在明白它是九江的灵魂,这样的体验在别处找不到。”

    国庆长假九江上演龙舟狂欢。梁语桐 摄

    10月2日,“龙腾贺国庆,月满聚九江”嘉裕集团特约2025年国庆龙船饭暨港星专场儒林湾龙舟音乐会在儒林广场拉开帷幕,关心妍、彭家丽、叶振棠等港星献唱经典金曲,为大家带来味觉+视觉+听觉的三重享受,线上线下吸引超30万人次关注。

    双节期间,九江龙舟还收获了新的荣誉。10月1日至2日,2025年中国龙舟公开赛第四站(广西・昭平站)中,九江双蒸女子龙舟队包揽女子组100米、200米、500米冠军及总分第一,实现“大满贯”,尽显国内顶尖女子龙舟队的王者风采。

    10月5日,中秋月圆前夕,九江镇璜矶社区,一年一度的舞火龙活动再度精彩上演,全村人民和游客齐参与,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6.3公里的“鸟形”路线覆盖11个经济社,呼应“鹭鸟天堂”生态名片。当日,九江还举行丰收嘉年华、康养食品展与儒林湾夕阳音乐会,以多元业态为市民献上一场“传统+现代”的中秋文化盛宴。

    10月5日璜矶舞火龙震撼上演。九江宣办供图

    以龙为媒,九江人度过了一个无比热烈生动的假期,带动文旅消费热。数据显示,国庆期间,九江市民消费势头高涨,其中源林酒店客房单日销售额超6万,收入增幅超50%,入住率超70%;大中型餐饮生意火爆,营收对比平日普遍增长约四成,其中雍悦庄单日销售额最高超15万元;源林酒店单日销售额最高超33万元,增幅超110%。

    这里有着龙舟的根与魂

    九江龙舟的与众不同,源于其无法复制的文化根脉——它不是后天打造的文旅IP,而是从地理环境中生长、在世代生活中沉淀、最终升华为精神信仰的文化符号。这份独特性,藏着最深厚的群众基础、最丰富的民俗传承与最昂扬的龙舟精神。

    九江龙舟文化拥有深厚群众基础。 梁语桐 摄

    水乡地理是九江龙舟重要根基。九江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,西江、北江在此交汇,27个村(社区)河网密布,“出门即水、以舟代步”是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。对九江人而言,艇是耕作、捕鱼的工具,闲时扒艇就是运动,“就像学走路一样自然”。这种“与水共生”的基因,让九江成为龙舟的天然沃土:全镇现存大小龙舟600多艘,几乎村村有龙舟队,从年头到年尾赛事不断——农历二月初二“龙抬头”举办全国最早龙舟赛,国庆期间的上东锦龙盛会热闹过春节,年末还有“收龙”仪式,形成“全年无休”的龙舟生态。

    历史积淀,丰富的民俗肌理,让九江龙舟的传承远比其他地区更完整、更鲜活。《南海九江乡志》记载“端午竞龙舟至六七八九月兴犹未阑”,证明300多年前其已兴盛;而沙嘴村的“沙嘴老龙”更有400余年历史,作为明朝遗存的龙舟,它长达12丈(36.8米),被尊为“老龙王”,清道光年间专门修建的龙王庙,至今仍是国庆赛前全镇龙舟参拜的圣地。

    龙船出海是九江传统民俗活动。 梁平 摄

    更难得的是,九江保留着从“起龙”到“收龙”的完整民俗链条,这些环节不是“表演”,而是九江人的日常,“每一步都有讲究,每一步都藏着对文化的敬畏。”

    在九江,龙舟早已超越“运动”“民俗”的范畴,成为全民认同的精神图腾。这种“团结拼搏、奋勇争先”的精神,还被赋予更厚重的意义。

    2012年,“赛龙舟(九江传统龙舟)”列入广东省非遗;2023年,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;

    对九江人而言,龙舟是“根”,更是“信仰”,以龙为纽带,九江人永远拧成一股绳。

    龙舟文化是连接全体九江人的纽带。梁语桐 摄

    龙舟赋能城产人文共融新图景

    如果说文化根脉是九江龙舟的“魂”,那么将这份文化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,则是龙舟文化与时俱进的独特智慧。

    这个假期,源林・九江龙舟公园的开园、国际标准龙舟赛道的待建,不仅是文化地标的更新,更标志着九江将龙舟从“传统文化”升级为“城市战略”,让文化凝聚力成为城产人文共融的内驱力。

    龙舟公园是九江新的文化地标。 张静 摄

    源林・九江龙舟公园作为儒林湾活力中心的首期示范项目,承载着“串联产城”的功能。

    正如九江镇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要通过公园,把周边产业园区、商业中心、居住区串联成‘15分钟生活圈’,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、休闲服务。”公园内,市民广场、儿童游乐区、户外大草坪兼顾全年龄段需求,“游龙河”预留的赛道接口,未来将与国际标准龙舟赛道连通,可举办国家级、国际级龙舟赛事;西侧规划的文商旅体核心区,将串联休闲观光、农旅研学业态,让“龙舟+”成为城市空间的“粘合剂”。

    这种“以文塑城”的思路,在九江并非个例。此前,“龙游古村”研学路线已接待近万人次,联动烟桥古村、桑园围遗产,将龙舟文化与古村游览结合;乐醍1821文旅街区活化九江酒厂旧厂房,融入龙舟主题餐饮、米香白酒品鉴,成为“水上南海”新地标;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期间,全球艺术家打造的“龙舟水上游线”,用艺术装置重构龙舟叙事,吸引游客沿水脉探索水乡之美。

    从“民俗活动”到“产业生态”,九江正构建“赛事+产业+旅游”的龙舟生态链,激活经济动能。硬件上,投资1.5亿元的国际标准龙舟赛道、龙舟训练基地将加速推进,为承接国家级赛事奠定基础。软件上,通过持续举办F3龙舟超级联赛、国庆上东锦龙盛会,吸引参赛队伍、游客消费;龙船饭、龙舟文创等衍生产品,带动餐饮、住宿、零售行业发展。双节期间,仅儒林广场的龙船饭活动就带动周边商户客流增长30%以上。

    儒林广场的龙船饭活动带动周边商户客流增长30%以上。 梁平 摄

    九江正以龙舟文化为牵引,实现从“龙舟名镇”到环两江活力中心的动能转换。这种文化赋能发展的路径,已初见成效,它让“城”更有温度,让“产”更有活力,让“人”更有归属感,最终绘就“城美、产兴、人乐”的幸福图景。

    从西江的龙舟竞渡,到儒林湾的蓝图铺展,九江龙舟的“不一样”,是对“人文经济”的重要实践——它守住了“团结拼搏”的精神根脉,又创新了“文旅融合”的传承路径;它保留了“全民参与”的民俗本色,又升级为“城产人文共融”的战略抓手。

    未来,九江必将以龙舟为笔,在环两江先行区的建设中,写下更精彩的篇章。

    采写:南方+记者 孙景锋

    【作者】 孙景锋

    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